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

LPR贷款利率连续6个月不变 LPR后续怎么走?

2020-10-28 18:16:17 fx358财富网





 LPR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10月20日,1

 LPR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10月20日,10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如期出炉:1年期报3.85%,5年期以上报4.65%。

  事实上,从近月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均保持不变来看,早已传递了LPR不降的信号。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几个月来政策利率和LPR利率保持稳定,与当前经济基本面和通胀水平相适合,说明货币政策已从应对疫情冲击回归到常态,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调低加点动力不足

  10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当日LPR为:年期LPR为3.85%,年期以上LPR为4.65%,与此前保持一致。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自去年9月LPR报价以来,天期逆回购利率、年期MLF利率与LPR始终维持在165BP、90BP不变,逆回购利率、MLF利率已经成为了LPR报价的参考基础。

  自本月MLF报价出来后,市场对10月LPR保持不变已有预期。10月15日,央行续作5000亿元MLF,由于利率维持稳定,预示本月LPR报价按兵不动概率大。此外在逆回购操作上,利率也依旧维持不变。

  梳理央行公开数据,自今年4月起,LPR便维持在1年期3.85%、年期4.65%的报价,截至目前已经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自8月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等中期市场利率仍在走高,这可能对冲银行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负债成本下降带来的影响,意味着近期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难现明显下行,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央行于10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继续压降4450.81亿元至89751.77亿元,其中以股份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压降5627.48亿元。

  在结构性存款压降的同时,大行、股份行同业存单利率继续维持高位。

  10月20日,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参考收益率分别为3.13%、3.11%,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参考收益率分别为3.15%、3.15%、3.15%、3.15%、3.13%、3.15%、3.13%,均高于MLF利率。

  LPR维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同样称,本月MLF利率维持不变,报价行也并无动力调低加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连续多月按兵不动,一方面在于,作为基础参考政策利率MLF维持不变。近几个月国内经济复苏步伐持续加快,适度宽松货币信贷环境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结构指标显示,国内经济复苏范围扩大、动力结构优化,经济复苏更可持续,央行短期加码政策迫切性不高。另一方面,银行负债压力较大。从近期银行间市场长端利率与同业存款利率表现看,银行存在一定负债压力,削弱银行调降贷款利率意愿。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事实上,针对LPR连续数月维持不变,央行早有解释。在10月14日举行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近几个月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运行,利率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总体是匹配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分析称,今年5月以来,政策利率和LPR利率保持稳定,与当前经济基本面和通胀水平相适合,说明货币政策已从应对疫情冲击回归到常态,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资金面表现方面,10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仍呈小幅上行趋势,除了隔夜品种下行2.5个基点报2.162%外,天Shibor上行3.1个基点至2.261%,14天Shibor上行12.7个基点至2.345%。

  LPR报价利率保持稳定,周茂华认为,短期市场利率水平有望保持动态平衡;央行更注重政策效率与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宽松政策引发后遗症;有助于市场对房地产平稳运行预期。

  陶金则进一步称,LPR不涨不跌,一方面释放了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不再明显宽松的信号,另一方面减缓了利率下行的周期。同时LPR维持不变,客观上使得该指标对信用市场的影响在弱化,信贷端的市场利率水平由实际的信贷供需变化决定,代表性指标是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后续LPR调降概率几何

  后续LPR是何走向?是否还有下调空间?此话题也引发了业内热议,不过观点却略有分歧。

  周茂华表示,四季度LPR报价利率仍有5-10个基点的下行空间。“这也是有必要的。目前国内经济复苏并不平衡,国内消费、服务业等方面动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制造业内部复苏也存在较大不平,目前国内经济复苏良性循环还需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此外,由于全球严峻防疫形势及其对全球需求、分工链持续冲击,2021年之前全球需求较难恢复元气,国内仍需要结构性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保市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