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遭催收苦不堪言?理性消费是关键!
近期,关于信用卡逾期催收的投诉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一时间,逾期催收被贴上了“恶意”“骚扰”的标签,这种信贷机构的常规操作宛如洪水猛兽般令人望而却步。信用卡逾期催收孰是孰非?业内人士指出,争议不断的背后,问题的根源却不该被忽视——信用卡消费应当正确使用、量力而行,消费后的按时还款才是关键。
恶意不还款,亲人两行泪
信用卡逾期催收是信贷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业务流程,银行作为发卡机构,催收回款是在监管部门严格的管控范围内进行,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更多了一份维护国家资产安全的责任。一般来说针对不同逾期客户的特征情况,银行会采用短信、信函、电话、上门以及报公安和司法诉讼等多种催收方式。对于逾期天数超出一定期限的特殊情况,银行也会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平台进行清收,后者必须符合相应的准入资质、经过严格的筛选,并且定期接受监督质检;一旦出现违规催收行为,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银行也并非不近情面、不可变通,针对还款时存在特别困难的情况,持卡人可向银行提供符合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协商还款。 可以说,逾期催收已经是信用卡业务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本意还是起到告知的作用,以防持卡人因一时疏忽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对于借贷双方是一种“双赢”。不过,近年来国内信用卡逾期客户量呈现上升趋势,银行等发卡机构在开展逾期催收工作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恶意逾期行为。近期,某门户网站就报道了福州一男子因拒绝偿还银行贷款,最终被法院强制腾房。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屋内藏有大量黄金、钱币、首饰等贵重物品。另外,有些老赖试图在打着公益维权幌子的网络投诉平台上聚众抱团,以达到不还款的目的。其实,这些平台非但不能免除欠款,平台本身还无法保障客户的个人隐私,容易引发盗刷等各种纠纷。 由此可见,与投诉中楚楚可怜的形象相比,所谓“老赖”并不等同于弱势群体,此类人在恶意拖欠款项的同时,还在各个渠道上进行投诉,希望通过媒体曝光和监管机构的插手来使得自己免除债务。,这一群体的形成是对信贷金融体系的严重扰乱和破坏,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层面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国内已经将“老赖”纳入失信名单,并实行联合信用惩戒措施,一旦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老赖”乃至其家庭将承担严重的后果。基本生活方面,本人及配偶将被禁止购房、租房和装修,无法购买机票、火车票,不能出入境,甚至在进出高速路收费站时亦会被暂扣,不能购买保险、炒股。旅游时,无法预定酒店、旅馆。据悉,由于法院可执行财产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卡中的资金,大多数线上支付账户也会被冻结,进而影响生活中已必不可少的网购。事业方面,老赖将不能在企业内担任公司管理层。其子女不允许上重点民办学校。如此看来,恶意不还款不仅无利可图,还得不偿失。
信贷消费千万条,理性消费第一条
时代发展进步,大众消费理念更迭,超前消费意识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当消费者逐渐适应甚至习惯于信用卡的快捷、便利,却容易忽视对理性消费的把控。“想花钱”、“敢花钱”本没有错,但要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要让信用卡消费变成额外的负担。 另一方面,近年来“私器公用”的现象在信贷消费领域也是屡有发生。信用卡本应用于个人消费领域,不少持卡用户却将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创业投资。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也容易诱发以卡养卡、套卡套现等高危连锁反应。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专家介绍,根据交通银行个人信用卡领用合约的相关规定,持卡人若将信用卡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个人消费领域,属于违约行为,情节严重的,银行有权取消持卡人的用卡资格并终止合约。 消费者应该明确信用卡的定位,不应脱离个人消费的轨道,更不能将信用卡信贷额度挪用为创业基金、投资本金或是企业运营的资金链。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政府层面正在陆续推出鼓励扶持政策。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因此小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寻求正当借贷渠道发展推广业务,只有走正道才能行远路,而不是铤而走险以信用卡借贷作为“替代品”。 俗话说“诚信乃做人之根本”。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信用卡消费行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借贷关系,它已经成为个人征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一张小小的信用卡却关系到工作、学业、家庭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切记保持理性,更要牢记按时还款这门信用卡“必修课”。持卡人对催收行为存在异议的,可以向银行正规渠道(如官方客服电话)反映。另一方面,银行对催收外包公司也应该注意对其资质的审核,并定期进行监督、审查,避免暴力催收情况的发生。而针对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面对国家陆续推出的鼓励扶持政策,银行也在响应号召,为此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