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展担当 金融系统贡献脱贫中坚力量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年之梦,一朝梦圆。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为打赢这场硬仗,金融系统甘当先锋队。人民银行肩负着金融扶贫和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双牵头职责。多年来,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提高金融系统政治站位,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组织动员金融系统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产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力,挖掘特色、狠抓落实,举全系统之力,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闪耀着无数金融扶贫人负重前行的身影。在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金融系统包括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信贷政策管理处等37个集体以及人民银行机关工会主席侯雅丽等37名同志荣誉称号。
一项项金融改革惠及贫困地区,一批批扶贫干部倾力帮扶,一笔笔扶贫资金汩汩汇入……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贫困地区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金融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人口受益面逐步扩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稳步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精准扶贫政策修渠引流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如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这个扶贫工作长期面临的“怪圈”,是打赢这场战役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与村民亲切谈话,在那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扶贫要精准,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要“手榴弹炸跳蚤”,这个新理念让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金融扶贫亦要精准。过往的经验证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和社会保障体系并不能够彻底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问题。只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独特价值结合起来,让市场资源流向贫困地区最迫切、最需要的领域,才是根本方法。为此,人民银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起一套高效运转的金融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有效、可持续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金融扶贫,政策先行。近年来,人民银行等部门持续健全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先后组织召开全国性金融扶贫工作会议近20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地调研,牵头出台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文件30余份。尤其是综合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设立并完善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创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推动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等,不断增强金融机构扶贫开发能力。
7年过去了,十八洞村的村民依然记得那一天,“精准扶贫”让他们充满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彼时,这个武陵山深处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7年间,在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在十八洞村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曾经一穷二白的偏远村落因金融精准扶贫而蝶变,现在家家户户忙产业,种植猕猴桃、制作苗绣、开农家乐,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68元。
金融精准扶贫让许多像十八洞村这样的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国扶贫再贷款余额由2016年年末的1127亿元上升至2020年年末的2153亿元。近5年,贫困人口及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近7万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超过9000万人次。这份金融系统扶贫“成绩单”的背后,是贫困地区甩开历史包袱、攻克贫困堡垒的奋斗精神,是千千万万个贫困家庭昂首阔步迈向新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金融活水浇灌产业发展
最近,一部反映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引发热议。剧中详细展现了贫困群众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移民搬迁至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闽宁镇”),通过发展双孢菇、葡萄等产业将这块荒漠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感人故事。现实中,像西海固这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而最终脱贫致富的贫困地区还有很多。
打赢“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无疑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度贫困地区是金融资源最匮乏之地。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局深度贫困地区”原则,组织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调拨、人员配备等方式,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源倾斜力度。2020年,针对52个挂牌督战县,人民银行指导分支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配合开展挂牌督战,及时满足当地有效融资需求,助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为帮助贫困地区 “挪穷窝”,凉山金融系统打出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农村路网、人居环境、教育等项目扶贫“组合拳”。截至2020年末,全州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27.16亿元,较2016年增长58.41%。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金融精准扶贫,归根结底要落到发展产业上。围绕产业扶贫,人民银行等部门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实施力度。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有序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积极推广仓单、订单质押等产业链金融,有效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资需求。
在发展中,各地因地制宜,涌现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四川凉山州创新运用“再贷款+精准扶贫贷款”“政担银企户”产业扶贫贷款、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等模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末,凉山州运用支农、扶贫再贷款余额合计31.66亿元,支持带动27.6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各类扶贫产业主体。此外,还有湖南推动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为项目库中扶贫主体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山西围绕特色产业“大同黄花”打造“黄花金融”系列产品;西藏结合高原特色产业推出藏鸡贷、牦牛贷等信贷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都留下了金融精准支持产业发展的足迹。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在金融支持下,无数个贫困角落摆脱了“贫困枷锁”,贫困群众一步步走向不愁吃穿、有学上、有医疗、有房住的新生活。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获得信贷资源难,难在经济落后、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也难在信用信息缺失。要想促进贫困地区在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培植普惠金融发展与地区发展良性循环的土壤。
围绕发展普惠金融,人民银行在定点扶贫的宜君县就闯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子。2002年,宜君县被国务院确定为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县。2016年,该县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多年来,该县围绕创新金融产品、普及金融教育、完善基础设施三大主题,探索形成“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知识扫盲+便捷基础设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宜君模式”。受此带动,金融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如农村金融改革“丽水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卢氏模式”等。
为让金融服务覆盖分散居住在广大沟壑地区的贫困群众,人民银行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并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在宜君县和铜川市印台区,人民银行铜川中支引导机构通过“银行流动服务车”“背包银行”“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等方式为地区群众提供金融服务,构建起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镇、特殊金融服务进户进田”的全方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信用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部分。为补齐信用信息缺失的短板,人民银行推动建设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与创建,推动信用户、村、镇享有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和手续、扶贫再贷款等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倾斜。截至2020年末,全国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近1.9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就是受益于信用建设的贫困地区之一。独龙江乡是全国典型的少数民族直过区、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贫困发生率居全国之首。人民银行怒江州中心支行牵头搭建“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建成了全国首个直过民族信用乡。在金融支持下,独龙江乡将草果种植扶持为滴灌脱贫致富“金果”。由于被深山阻隔,世代过着刀耕火种原始生活的独龙族,于2018年实现整族脱贫。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书写了人类反贫史上不朽的篇章。“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意见》指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现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未来,金融政策必定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大支持力度,美好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