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财资讯

理财资讯

比特币的创新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价值的体现

2021-03-15 09:48:35 fx358财富网
编者按“区块链”的概念来自于加密货币——比特币,这也是长期使用、规模最大的区块链。时下,以金融机构为中心,人们对区块链架构的关注日益高涨。比特币在大额交易中发挥中介作

编者按

“区块链”的概念来自于加密货币——比特币,这也是长期使用、规模最大的区块链。

时下,以金融机构为中心,人们对区块链架构的关注日益高涨。比特币在大额交易中发挥中介作用,向世人展示了技术的实用性。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区块链技术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比特币的影响。

为什么区块链以去中心化为目标,利用工作量证明的体系打造生态系统呢?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从区块链的源头——比特币入手。本文将重点回顾比特币的历史和成果,解释当下对区块链的误解,对未来进行展望。

货币发行收益覆盖使用成本

从源头开始,比特币就被设计为不依赖国家权力的裁决和辅助、以价值交换为媒介的独立体系,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具体实施手段。

现代货币体系中,中央银行等主体可以发行货币,发行余额计入账本资产负债。根据各国制度要求,管理员发行电子货币、商品券、预付卡时,需要持有相应的本金。

与之相对,从结构上来看,尽管没有发行主体和管理员,比特币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这也规避了以发行主体为前提的法律限制。

虽然没有发行主体,但是比特币仍能正常运行,这一过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成果呢?比特币的创新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价值的体现

建立了全新体系,通过发行比特币而获得巨额收益,这些收益完全可以涵盖货币使用成本。比特币的世界中,新币的发行量取决于所有矿工的算力总和。产生初期,因为矿工人数稀少,只用极少的成本即可获得大量的货币。

随着比特币逐渐升值,过去发行的比特币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迄今为止,以“中本聪”之名发表比特币论文的作者依然身份不明,但是通过发行货币,至少已经产生了百亿日元的巨额财富。

比特币没有名义上的发行主体,因此也就不需要在账簿上累积负债,或者从本金中扣除发行余额。现在平均每10分钟就有新块产生,货币的发行收益由矿工(进行区块链数据处理、提供计算资源的人)平分。

矿工为了获得更多报酬,“1年365天、1天24小时马力全开,投入‘挖矿’,手续费接近于0,大约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笔交易”,奠定了比特币作为国际币种结算的基础。

独立于国家规范之外

没有发行主体的比特币独立于国家规范之外,实现了独立的价值转移。

与金融机构开户必须本人确认、签订合同不同,比特币的世界中,用户只需生成个人密钥就能轻松转移资产,无需证明身份,交易不留痕迹。通过比特币,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非法交易,比如违法药品买卖、恶意软件交易、盗窃用户ID和密码、盗刷信用卡、通过勒索软件索要赎金等。只要接入网络,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比特币交易。即使是在严格限制外汇交易的国家,用户也可以轻松转移资产。

近九成的“挖矿”都发生在中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实行严格的外汇交易政策,而“挖矿”投资是向国外转移财产的难得渠道。

此外,比特币也是避免国家征税的重要手段。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的塞浦路斯一度陷入危机,2013年3月冻结用户存款,并征收高达10%的重税,因此不少塞浦路斯人使用比特币交易来减少纳税。

在塞浦路斯,大到大学学费,小到各种商品、服务,都可以用比特币进行支付。政府无法轻易冻结比特币,比存在银行的法定货币更加安全。比特币也从法定货币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汇率的资本“桃花源”。

兑换汇率“自成一派”

2013年初,1BTC(比特币单位)大约兑换17美元。受塞浦路斯危机影响,一度涨到1BTC兑换200美元的高价。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揭发网络黑市“丝绸之路(Silk Road)”,比特币开始广为人知,价值也急速攀升到1BTC兑换1000美元的水平。

以中国人民银行限制加密货币为分水岭,比特币的价值陡然减半。之后又受到比特币交易所“Mt.max受贿事件”的波及,价值跌回到1BTC兑换200美元的水平。

此后比特币价格不断波动。2016年下半年,受“英国脱欧”和人民币贬值影响,比特币再次暴涨。

比特币社区始终主张“去中心化管理”,货币发行不计入运营主体的负债,由货币发行收益来弥补成本,而不是转嫁到用户头上。比特币是独立于国家主权之外、拥有自身独立汇率的货币。

通过比特币,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提供的匿名国际结算成为现实,不受法律保护的反社会性质交易也由此产生。塞浦路斯危机中比特币是欧元存款避险对冲的有效手段,比特币还是“丝绸之路”黑市的交易工具,境外转移资本的容器,勒索软件支付赎金的渠道。抵住了众多网络攻击,比特币已经走过了10个(始于2009年1月)年头。

对区块链的华丽误解

比特币的成功与技术支持密不可分。因为性能卓越,比特币被称赞为“零停机时间(Zero Down Time),24小时365天连续运行的货币”“与金融系统相比,比特币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其成本更低,更耐攻击,安全性更高”。

最近大热的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技术,产生的原因就是现有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术无法满足增长需求。比特币彻底颠覆了国际结算等金融格局,这种“破而后立”的服务可能带来爆炸式成长。

2014年,对FinTech初创企业的投资总额约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以上, 2015年,投资总额更是增长到220亿美元之多。虽然比特币可能存在风险,但是刨除比特币的其他要素不说,单就区块链技术本身来看,已经获得了FinTech的青睐。

“货币发行收益”“独立于国家之外”,这是比特币生态系统的主要特色,但是脱离了比特币的“区块链”并不一定是高效的信息系统。

公众对区块链的一大期待就是实现低手续费的国际结算,但需要注意的是,手续费低的原因并不源于区块链的高效。

比特币安全运行的重任转移到了矿工身上。作为回报,每隔10分钟,解开难题的矿工将获得比特币作为报酬。最初,矿工每次获得的报酬是50BTC,2012年11月降到25BTC,2016年7月跌至12.5BTC,按本书写作时(2016年7月28日)的市价计算,约合5.45万人民币(注:汇率时常浮动,以下均统一按照2016年7月的汇率计算)。

上述金额除以区块的交易数(900K的区块大约可以记录1000条交易信息),每笔交易的处理成本约合几百元人民币。

与信用卡和银行的手续费相比,这个数字其实十分高昂。人们之所以感觉比特币廉价,主要是因为比特币不收取任何的运营费用,也就是常说的“空手生财”。

区块链并不是比特币的最大亮点。权力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管理员系统却能顺利运营,利益相关者团结合作,建立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财物交易,维持比特币的价值,这才是比特币的革新之处。

是否容许侵犯隐私

为了实现去中心化,比特币在多个细节之处采用了大胆的破格设计。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比特币领域“畅通无阻”,向其他领域推广时却面临了众多障碍。

举例来说,比特币使用数字签名来记录交易,签名密钥随机生成。任何人都可以在账本上追加新交易,也可以调阅所有交易记录。

使用比特币转账时,用户需要公布自己的比特币账户。一旦公布账户,不仅告知对方账户信息,同时还公开了账户余额和全部交易记录。

在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论文中,即使公开交易记录,只要比特币账户并不绑定个人信息,就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图3-1)。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交易方却可以轻松掌握比特币账户与持有人的关系。此外,各国听取“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以下简称FATF)”的建议,要求加密货币交易所履行向本人确认的义务。

实际情况下,不可跟踪的比特币交易多使用了混合服务等匿名技术。混合服务通过同一账户进行多人多笔交易,使得资金流向无法追踪。与此相似,采用匿名结构分散交易的暗黑钱包(Dark Wallet)技术也陆续问世。

尽管如此,国际汇款能否使用区块链技术,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答案尚无人知晓。

通过算力打造安全体系的难度

10年来,比特币时常遭遇网络攻击,却没有一次瘫痪。尽管如此,比特币衍生出的区块链技术并不具备同样的安全性。没有人可以垄断挖矿工作量证明的算力,所以才有了“固若金汤”的比特币体系。

在工作量证明的体系之下,一旦特定人群掌握半数以上(根据情况而异,甚至可以更少)的算力,就有可能“以假乱真”,将假的区块链变成真的区块链。现实当中,一旦系统被攻陷,比特币的价值就会下跌,以收益为生的矿工自然不会以身犯险,也就少了许多问题。

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分散算力来确保比特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加密货币的话,相信工作量证明能够很好地发挥效用。然而问题又来了,对后发行的货币来说,当大量矿工从先发加密货币处转移过来时,工作量证明机制很容易被攻陷。

比特币起初利用“安全散列算法2(SecureHash Algorithm 2,以下简称SHA-2)”的标准哈希函数,后来又改用SCrypt等算法。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阻止矿工使用专用芯片挖矿,但是这些算法并没有经过数学安全性验证,结果证明,仅凭系统数来研发算法并不现实。

对区块链体系来说,究竟是选择比特币等公链,还是特定用户参加的私链,抑或是比特币工作量证明的共识协议,或者开发新的共识协议……无论结果是哪个,我们都需要明确一点:单纯照搬比特币,并行系统的安全性将难以保证。

了解缺点,考虑用途

除了加密货币的基本功能外,区块链还可以用于金融机构交易、向政治家捐款、涉及权利关系的账本管理、简历和数字内容公证等。基于这些设想,业界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除了作为加密货币外,其他功能仍在开发和试行阶段。

其实反过来,我们更应该反躬自问,“区块链不适合于什么”,逐一排除限制条件是更加便捷的方法。比如区块链在公共账本、存在证明、捐款等方面大有作为,主要就是因为这些用途并不涉及隐私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将比特币作为个人电子货币,除了成本和交易的可扩展性(Scalability)外,还要考虑用户的隐私问题。

如果能够研发出去中心化系统,将开发、运用、利用剥离开来,团体间的数据交换或许能够成为可能。但是限制了访问、以合同为前提,这样的组织间数据交换还是区块链吗?与以往的文件传输和分布式数据库建设相比,这种方式又有怎样的优点?这些都值得思考。金融机构或证券交易所尝鲜使用区块链技术,可能也是考虑到便利性和成本吧。

除了优良性能、高效省时、降低成本外,我们也期待数据管理技术日益精进,区块链的可行性日益提高。

人们在搭建传统的信息系统时,往往以业务为起点,设计并构筑系统,最后再考虑连接其他系统的协议。如果改变这个顺序会有什么变化呢?首先定义系统间的共享数据结构,设计交换数据的软件,垂直添加其他业务系统,相信按照这种思路来设计,结果将截然不同。

在现有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设计和搭建能轻松还原(数据库还原到过去某一时间点)的牢固数据结构和强扩展性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

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区块链的中间软件,保持系统间的数据共通,可以省去不少基础工作的时间,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与比特币的生态系统分离,区块链的更多价值还在摸索之中。先在不同团体间建立分布式账本的雏形,再推广应用,这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