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平台化媒体正在崛起 NFT将如何赋能?
此前CryptoC在宣言中提到,借由区块链、NFT与粉丝代币,创作者有可能构建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他们不再面向大公司进行内容生产,而是面向社区进行内容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减少他们受到成体系的压迫。而大公司为他们所配置的资源,他们也可能通过粉丝社区的自治,以及通过跨社区交换来得到。
因循上述理念,这篇文章聚焦于NFT如何赋能无平台化媒体。作者提出,NFT技术的出现和代币化社区(tokenized communities)将会创造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使得中小型创作者可以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创作者。具体来讲,他提出了三种盈利方式:预筹项目、可编程收入、可访问权限。
以下为正文内容:
随着互联网近三十年以来的不断发展,我们遇到了三个基本事实:
内容创作支配着互联网;
价值首先流向中心化平台;
平台的审查制度日趋严格。
非同质化代币(NFT)强调了由这些事实所带来的挑战。随着NFT的出现,网上的创作者们有了一个可以真正拥有其原创作品的机制。NFT是一种依存于区块链的独特的数字资产。当它与品牌、创作者,或经历相结合时,就会产生自身的价值。NFT可以是任何事物——艺术、收藏品、音乐、游戏等等,除了具备其他常见特性之外,NFT资产还具备标识所有权、原创信息和可转移性等特点。
在2021年,NFT市场交易量超过3亿美金。越来越多的来自加密世界和传统圈子的投资者以及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始支持NFT。尽管目前的市场行为可能具有投机性,但第二波NFT浪潮也许正当其时。
来源:The Block
为何要使用加密资产?
加密使得几乎任何虚拟数字资产都可以被其使用者所创建并持有,这种特性使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阻隔使用者和创作者的寻租平台角色最小化。
相较于现存的价值捕获形式,NFT 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经济机制。拥有自己创作内容的所有权,网上的创作者们可以直接从经济活动中获利。举例来说,当一笔交易发生时,创作者们可以保有这笔收入的绝大部分。可编程性为二次交易收入能够回流到创作者和NFT持有者手中而非直接被平台拿走提供了一种方法。持有NFT的用户们可以参与到整个经济活动的生命周期中。
最后,NFT使得无平台化媒体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媒体不和任何单一的实体绑定。尽管市场和平台会继续存在,但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获取NFT的地方。平台将受到限制并被要求首先服务创作者和用户。
NFT的估值是非常主观的。举例来说,就像给艺术品估值一样,一个NFT的价值很有可能取决于一些影响因子的合集,包括文化相关性、稀缺性、实用性、社会地位和可信性。价格发现(price discovery)是NFT市场最早的阶段。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实验,比如Upshots提供对同类别NFT的预测(peer prediction for NFTs),Foundation利用联合曲线进行价值发现,Zora是一个服务于独立NFT的特别市场。尽管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NFT,但假以时日,很可能会出现一套标准来更好地实现有效定价和价值发现。
来源:Upshot
你能用NFT来做什么呢?
几十年前,“全职互联网创作者”并不存在。直到最近,这种方式对于中小型团体才变得可行。然而在今天,头部平台奖励头部创作者们。在Youtube上,约有97%创作者的收入甚至够不到美国的贫困线。
要成为一名线上真正自由独立的创作者非常困难。NFT的来临和代币化的社区(tokenized communities)创造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对于中小型创作者也是经济可行的。具体来说,创作者可以使用以下的获利模式:
预筹项目——创作者可以通过代币来筹集资金进行创作活动(例如写文章),随后这种代币的持有者将会因为对该项目的早期支持而获得更多回报。
可编程收入——当创作者进行创作时,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品转售或歌曲流(song streams)等方式,在该作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获取回报。
可访问权限——如今,许多社区都可以免费进入。代币化能够实现独特的访问需求, 从而激励社区和用户为访问付费并更积极地参与进来。
最终,当用户们转变为所有者,他们就会成为该社区的拥趸。通过减少底层用户的数量,用户粘性会变得比以往更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还为时尚早。随着NFT发行、流通市场和底层工具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系列NFT领域出现的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NFT主要被应用在两个方向。第一是传统产品将NFT用做分销渠道与新的经济模式。例如,NFT曾用于追溯给社区分发的代币,作为早期支持的回报。代币将用于激励访问、关注和用户参与。一些创作者也在拥抱NFT,包括艺术家Beeple,YouTuber Logan Paul和NBA。
其次NFT以发行、交换和使用数字资产为核心,创造了数字原生体验感。这些数字原生体验感可能涉及到游戏、音乐、艺术、写作等领域,潜力巨大。NFT可能成为从互联网上获取价值的核心形式,从而实现我们从未设想过的消费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