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不可信 套路违法陷阱多
央广网上海4月2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顾鹰)兴起于网贷时期,在疫情爆发期逐渐壮大,目前逐渐呈现职业化、中介化、标准化的所谓“反催收联盟”,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一个新的风险点。“反催收”组织不仅搅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更诱使借款人债务加重,信用蒙污,甚至涉嫌刑事犯罪。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再次梳理轻信“反催收”风险点,提醒持卡人警惕“反催收”陷阱,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风险一: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看似“热心”分享“协商经验”的“反催收”组织,实则打着“逾期协商”“债务重组”“代理维权”的旗帜,收取高额佣金,增加持卡人负担;而且要求持卡人提供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风险。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网络借贷,借款人最终将面临遭受诈骗、资金损失、法律诉讼等风险。
王先生在了解到“支付借款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便可解决逾期问题”后,便通过某“反催收”组织帮助处理自己信用卡逾期问题,并根据对方要求提供了自己的手机卡。然而,王先生没有等到“好消息”,却收到了盗刷短信。原来“反催收”组织获得王先生提供的手机卡后,登录其某线上支付账户,多次盗刷其账户余额及绑定的银行卡内资金,金额高达20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反催收”组织或个人多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获得用户,一般情况下与借款人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很难证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准确位置,一旦被骗,所造成的损失很大概率难以追回。
风险二:因小失大,信用留污点
随着协商还款在信用卡投诉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反催收行为也随之增加。部分借款人通过多种渠道、高频率向监管机构虚假投诉,企图达到“躲避债务、免除费用”的目的。不仅扰乱了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占用了很多监管宝贵资源。一旦借款人轻信“反催收”组织导致还款计划被打乱,留下信用污点,影响车贷、房贷、工作等申请;如果涉及诉讼,将会存在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风险,将来有可能会在高消费、交通出行、子女受教育资源等方面受到限制,得不偿失。
林女士在信用卡尚未逾期时,在网上看到“反催收”组织的宣传,其中包括伪造与各个银行协商成功的案例,林女士有些心动,“反催收”组织还向林女士承诺不成功便退款。随后,林女士心怀侥幸交了一半的佣金3000元,并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信息。最终协商不成功,李女士要求退款,“反催收”组织却拒绝退款。由于未按时还款,银行机构如实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申报欠款人的逾期记录,导致信用产生污点,林女士向银行请求帮助为时晚矣。
对此,交通银行信用卡专家提示:一方面,持卡人不要轻信“反催收”组织,以免造成钱财损失,增加额外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持卡人要保持合理的用卡习惯,坚持量入为出的科学消费观念,做好个人或家庭财务统筹,防止因过度消费而影响日常生活。在使用信用卡时,牢记账单日期及还款日期等重要信息,及时足额还款,避免征信受损,在社会上举步维艰。
前不久,银保监会就近期媒体关注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反催收联盟”等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金融机构也会配合监管部门,包括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打击“反催收”组织。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惩戒措施的推行,恶意失信成本将越来越高,借机逃废债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