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报告: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2.9%,但消费低迷要重视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周六发布报告称,预计在一揽子规模性政策的组合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达2.9%左右,二、三、四季度GDP增速将分别达到2.5%、6.5%、7.5%。
“这样的全年经济增速虽然相比去年有所回落,但是相比于全球经济增速明显高出了5-8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会提高1个百分点,所以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提高的。”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2022 年中期)》发布会上说。
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今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GDP同比下降6.8%。
报告指出,如果没有政策对冲,我国经济也能自发调整,但将出现较大负增长。而一揽子规模性政策的科学组合,可以拉动名义GDP提高7.2个百分点,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企业可支配收入2.4万亿元,稳定就业岗位7500万个,足以应对短期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
“关键在于瞄准宏观经济循环堵点,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应和预期引导作用。”刘晓光说。
他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从以复工复产为先导的第一阶段复苏步入以需求扩张为先导的第二阶段复苏。但是,由于需求修复严重滞后,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经济复苏进程受到制约。消费低迷取代供应链中断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3.5%。5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73亿元,同比下降2.8%。
“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复工但是很难达产,就业不充分,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绩效恶化,居民真实收入下降。”刘晓光说。
报告显示,5月份,我国小微企业开工率达到90%以上,但是行业达产率最高不超过70%,很多行业平均达产率只在50%左右。住宿、餐饮等行业复产率更低。
除此之外,报告指出,下半年经济运行还面临其他一些风险挑战,如疫情发展仍存在变数;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地区;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政策传导存在阻碍;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滑等。
为此,报告建议,新阶段的政策制定首先要科学规划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发展隐含的增长目标指引,可以二至四季度实际GDP增速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翻一番目标的合理衡量指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和发挥预期引导作用。
其次,将“预期管理”作为重要抓手,果断推出一揽子规模性政策。新一轮的信心构建必须从现在全面开始,应对需求紧缩效应的进一步显化。要高度重视各类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过度“保守化”的倾向,并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应对举措。经济工作重点必须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展上。
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利用财政预算报告拟安排的扩张资金,集中出台针对消费、投资和产业的规模性政策方案:利用财政扩张资金,果断出台“3万亿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利用专项债扩容资金和社会资金配套,出台“3万亿基建投资计划”;财政减税降费与金融支持政策搭配,出台“3万亿产业支持计划”。
货币政策应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避免松紧摇摆的取向,低利率政策依然是市场复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宏观审慎监管也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重点在于“市场秩序建设”而非松紧力度的摇摆,避免造成市场预期紊乱。
民生方面,要提高就业弹性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应对经济下行和民生冲击叠加带来的“双重风险”。要高度重视城镇居民显性失业和收入下滑引发的预期恶化问题、农民工隐性失业和已经出现的大规模返乡潮问题以及大城市就业韧性持续下降的苗头。由于大量隐性失业群体的持续存在,必须加快推出以补贴家庭、保障民生为起点,以刺激消费,提升市场需求为中介,最终可保企业稳就业的“规模性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
刘晓光说,现实失业风险大于GDP下滑所揭示的水平。同时,就业不充分现象较为普遍。5月份,全国1.2%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而未就业状态。目前,大城市的就业韧性也已达临界点。
报告还建议,要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中短期可以弹性汇率政策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和资本市场震荡期的挑战;中长期可以培育壮大国内市场大循环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风险。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地,推出以建设国内市场大循环为导向的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