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杀手锏”,“贷动”小微发展,破局普惠瓶颈
近日,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顺利落下帷幕,“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21年重点工作部署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根据《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并且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正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随着金融科技关键底层技术布局进一步加快,数字货币、数字银行等领域发展有诸多亮点,新技术在解决普惠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放款效率低等难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打破数据孤岛,联通信息共享
目前,大数据已在金融业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做到借助外部数据,交叉验证数据准确性,提升数据质量,精准定位和甄别客户。同时,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业界也在通过深度挖掘大数据价值,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并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的智能审批。
建设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将数据作为资产经营,充分发挥科技和数据优势,对内打通丰富的对公、对私用户数据,对外连通征信、工商、司法、社保、海关等外部数据,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转变为量化数据,通过数据挖掘重构信用体系,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转向“以交易记录等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对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
同时,建设银行还通过收集企业的各类信息,进一步建立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实现快速批贷放款。
数字人民币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
普惠金融实现的难点之一在于保持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触达目标人群的有效手段,普惠金融发展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数字人民币的出发点之一即为“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其依托区块链技术和免中介的使用方式可以进行远程现金交易,还可以跟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对接,配合日新月异的移动技术,有助于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打破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瓶颈。
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李礼辉表示:数字人民币能强化支付系统的公共属性,推进普惠金融,可以让更多人利用这种支付系统。
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手机用户规模庞大,并快速增长,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扩展,移动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有助于改变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的现状。
供应链金融实现普惠金融链条平衡
疫情期间,不少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供应商都面临供应链、资金链层面的艰巨挑战,它们需要更高效、更智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从而实现数字普惠金融。
目前,很多银行都建立了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结算、财务管理、账款管理等一体化金融服务。针对核心企业和链属企业制定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方案具有批量化特征,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像微众银行自主研发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基于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贸易背景,以商业银行保理服务为法律依据,实现了供应链多级链属企业之间应收账款的债权融资,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解决了链属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窘境。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建议:支持中小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建议鼓励中小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公司业务转型发展和地域特色模式创新,通过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拓展全国市场。另一方面,建议完善数字金融的相关制度,在标准化票据、企业远程开户等金融服务创新上给予中小银行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建议结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等因素,适度放松对中小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特别是线上业务的监管要求,给予供应链金融适当的风险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