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是什么?信用评级怎么做的
信用评级是什么?信贷业务中的评级包括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
1、主体评级
主体评级指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用于解释该客户的违约可能性有多少。借款人信用等级越高,违约概率越低。例如,某银行的客户甲主体评级C级,通过主标尺换算成违约概率,其对应的违约概率是20%;客户乙主体评级AAA级别,其对应的违约概率0.05%。当一个客户的违约概率太高,银行就不会介入。
如何判断目标客户的违约率呢?一般是通过经验+评级模型。在实务中,评级模型的意义是对隐性经验的结构化和显性化表示。
很多银行的评级模型是将客户的财务、非财务因素逐个罗列,设定各种等级、权重,然后累加分数,分数对应信用等级。影响客户违约的指标有哪些?影响程度有多少?这种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置往往是靠管理层的经验(即风险建模中的特征工程)。例如,婚姻状况和房产状况都是常用的指标。
已婚无房产、离婚有房产,哪个客户评分更高?这就需要用历史违约数据来估算权重。一些数据积累比较完善(七年以上,包含完整经济周期)的银行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法,然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数据的结构性变化比较明显,新的风险特征不断涌现,影响了模型准确度。个人贷款的模型相对成熟,随着机器学习方法的运用,模型自我优化的能力也在提升。
2、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主要是确定违约后某一笔信贷业务的损失程度。违约并不一定会损失,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损失率是不一样的。
一个客户只有一个主体评级,但是可能有多个债项评级,假如客户在银行有两笔业务,一笔是房产抵押贷款,另一笔是信用贷款,很明显前一笔贷款的风险要小于后一笔贷款。
有时候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有一定的关联度。例如:当借款人违约时,抵押物相应发生贬值,这就是正相关;又比如,股东将公司的股权质押给银行,公司贷款违约自然会影响其股权价值;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东作为借款人,将旗下上市公司股份质押给银行,这时候股东出现问题(借款违约),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股价?这就要区分情况,如果股东作为上市公司关键管理方,上市公司本身财务状况较差,股价就会波动。一般来说,主体评级很低的客户,只能做债项评级很高的业务(低风险业务)。
3、评级管理
银行若想准确评级,一方面需要不同类型客户的历史违约数据库;另一方面要掌握目标客户多维度的信息,建立不同的评级模型,如零售模型、中小企业模型、大企业模型以及各种专项贷款模型等。大企业模型还要细分,根据不同的地区校准参数(国别风险、地区风险),做成各地区的评分模型。
实务中的评级要录入财务报表和非财务信息,有的新公司没有财务报表,要用商业计划、管理层经验、财务预测,有时候需要用担保人的主体评级替代借款人的评级。评级结果也不完全以模型为准,如果对系统评级结果有异议,可以进行评级调整,但是必须提供充分的调整理由。
评级有重要的管理意义,一笔贷款债项评级太低,该笔贷款就会被否决。有的银行还将评级等级与信贷审批员的审批权限动态挂钩。例如,一笔贷款评级很高,本来审批权限500万元的审批员,可以批1000万元以内的贷款,一笔贷款评级很低,本来权限500万元的审批员,只能批200万元以内的贷款。有时候,信贷人员还要关注外部评级,要通过公开渠道收集第三方(包括评级机构、其他银行)对申请人主体及债项的评级信息。一般来说,客户发行过短融、中期票、企业债的必须提供第三方评级报告作为附件,这些都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