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 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
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 ,自今年上半年疫情爆发以来,印度经济已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很多人说印度应该走中国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莫迪政府实施的极其严格的封锁政策,第二季度的经济衰退在G20 中中排名第一。
然而,正如十多年前金砖四国之父奥尼尔,所预测的那样。到2021年,印度将超过法国和其他经济体。主要原因是印度非常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即使在次贷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也大幅下滑,但自2015年以来,2021年底出现了废单、税改、经济不景气。发生了这么多混乱,但经济目标仍实现。
据高盛奥尼尔团队称,印度将在2025年超过英国和德国,在2035年超过日本。另外如果没有疫情,可能两年内超过德国,2025年左右超过日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印度的经济发展仍然被低估。要了解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分析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障碍。
目前,许多人认为印度正处于产业过渡的后期,但这是错误的。虽然印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已超过85%,但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约为55%。但是,大量非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从事简单劳动,效率低下,没有转移到城市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印度目前的城市化率估计只有35%。根据目前对城市化的研究,即使印度的城市化有一定程度的加快,2050年后也很可能上升到60%以上。
与此同时,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后触底,人口红利开始出现。普遍认为2040年左右,劳动力将不再廉价。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峰值时间约为2055年,即人口红利结束前还有35年。从城市化和劳动力供给来看,经济动能并未受到根本影响,仍处于历史的追赶阶段的前期。
按照标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当城市化率在10-30%之间时,会稳步发展,当城市化率达到30%时,会进入加速阶段,在此期间城市化率一般会增长1%。第一阶段在工业革命初期往往需要50多年,而早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一般不超过5%。随着后发国家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后发国家追赶期的增长率基本超过5%,这种转变速度在后发国家往往只需要30到40年。即使在中国,也只用了47年。其中废除了自由移民,建立了城乡流动控制。在此期间,城市化率仅为7%;但改革开放后,城乡管制逐渐取消,城市化率加快,1996年进入加速阶段。可以看出,即使中国建立了严格的控制,它也没有脱离标准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印度的城市化率直到2008年才达到30%,这意味着用了60多年。即使考虑到印度在1991年之前就对入城设立了严格的控制,这种城市化转型也太长了。到目前为止,印度城市化仍没有明显加速,年城市化率仅为0.4%,仅比十年前高0.1%。这说明印度经济存在严重的经济管制,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相比之下,印度周边孟加拉国的城市化率约为38%,城市化率增长率已提高到0.8%;另一个发展较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南的城市化率也接近1%,因此印度的城市化增长明显滞后。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印度有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内将提供一个安全网,这使得留在农村的机会成本较低不利于移民。然而,与孟加拉国和西孟加拉邦的文化相似,我们可以发现关键因素是制度因素。虽然西孟加拉邦早在印和巴分离时期就有加尔各答,但城市化率超过20%,过去70年的平均城市化率仅为0.15%;然而,孟加拉国没有大城市基础,自独立以来,平均城市化率增长了近0.5%,进入了高速城市化阶段。文化本身并不能解释不同政权下文化极为相近的孟加拉人的城市化表现,所以问题在于同一批人实行了不同的制度。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上个世纪不仅出现在印度,也出现在中国。一般认为,中国城市化滞后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即使计算常住人口,中国上个世纪城市化明显不足;同样,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废除了许可证制度,放松管制并没有完全消除滞后的城市化。因此,我们必须看看中和印的劳动力流动,看看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经济控制。
重工业优先战略导致城市化滞后,因为重工业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密集度高、吸纳就业能力低。同样,大量研究者发现,资金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较弱,而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滞后城市化的逐步修正。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化改革重启,劳动力市场全面调整,大大增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根据相关研究,2000年后,由于重工业比重的不断增加,服务业的发展趋于停滞。尽管经济增长迅速,但这一时期的失业率非常高,被认为是“无就业增长”。次贷危机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吸纳就业能力迅速提升。虽然中国开始去工业化,但失业情况大大缓解。
从经济结构来看,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疲软,不能提供足够的机会。背后是监管不当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条件是资本稀缺和劳动力充裕,但产业的发展却是相反的。尼赫鲁和英迪拉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以重工业为主,实行进口替代,导致印度的比较优势被扭曲到资金.但这种不当的管制并没有完全废除。目前,印度的劳动力市场仍然不能有效利用无限的劳动力,因此资金的集约化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也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因此,印度的城市化转型需要打破不适当的监管,大大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使企业逐步从资金向劳动密集型转变。印度经济对资金的依赖程度甚至超过中国,因此城市化滞后更为严重。
除了劳动要素利用不足,土地要素的利用也很落后。传统上,印度使用19世纪英国人制定的土地征用法。虽然它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征用土地供公众使用,但它不能使私营部门有效地使用土地。这一点在2013年的改革中得到加强,改革不仅没有使私营部门有效利用土地,而且大大削弱了政府征用土地供公众使用的权力,因为新法要求80%的土地产权人同意,补偿大幅增加,导致印度要素市场分配效率进一步恶化。在2013年新征地法生效之前, 印度政府每年能够修建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相当于中国的国道),2014年减少到4000公里。
不仅是改革失误,地方政府对征地也非常敏感。例如,虽然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保留了旧的土地征用法,可以强制征收土地用于商业,但古吉拉特邦废除了社会影响评估,以加快土地征收。前者似乎效率更高。虽然在2021年之前,两地都是由执政的 印度人民党控制,但高铁项目的征地效率却大相径庭。古吉拉特基本完成了征地,马哈拉施特拉邦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印人民党联合政府的倒台进一步阻碍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征地,因此征地的效率不仅体现在法律上,还取决于政府对征地的态度。由于印度人民党以城市选民为其中,所以它实施了一项类似于中国的城市倾斜发展战略。然而,组成联合政府的政党往往以农民为他们的中心,不愿意得罪他们的支持者。因此,印度征地法改革一方面要有利于城市优先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要设定下限,提高农村优先地区的征地效率,实现全国步调一致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偏好也有制度性因素,因为传统上印度市政府没有强大的财权,地方财权是集中交给州政府的。这样,子市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源为城市选民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城市化率低,州政府往往依赖农村支持,所以普遍实行农村倾斜政策,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普遍缺乏。如果市政府财力雄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新德里本身是一个直辖市
印度的经济发展现状 ,这样,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的征地控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城市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发展中的国家普遍存在的产权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量土地产权不清进一步制约了私人部门征地的效率,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公路、铁路、港口建设问题更加严重。想要了解耕读可以看下农村经济体制